![]() | ||||||||||||||||
![]() ![]() ![]() ![]() ![]() ![]() ![]() ![]() ![]() ![]() ![]() ![]() |
||||||||||||||||
|
||||||||||||||||
1、成都一日游 |
|
|||||||||||||||
川劇,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成都,是戲劇之鄉。早在唐代就有“蜀戲冠天下”的說法。清代乾隆時在本地車燈戲基礎上,吸收融匯蘇、贛、皖、鄂、陜、甘各地聲腔,形成含有高腔、胡琴、
昆腔、燈戲、彈戲五種聲腔的用四川話演唱的“川劇”。其中川劇高腔曲牌豐富,唱腔美妙動人,最具地方特色,是川劇的主要演唱形式。川劇幫腔為領腔、合腔、合唱、伴唱、重唱等方式,意味雋永,引人入勝。川劇語言生動活潑,幽默風趣,充滿鮮明的地方色彩,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廣泛的群眾基礎?!?BR> 常見于舞臺的劇目就有數百,唱、做、念、打齊全,妙語幽默連篇,器樂幫腔烘托,
“變臉”、“噴火”、“水袖”獨樹一幟,再加上寫意的程式化動作含蓄著不盡的妙味……。川劇為世人所喜愛并遠涉重洋傳遍世界。川劇名戲《白蛇傳.金山寺》更是在國內外流傳甚廣。
四川皮影,又叫“燈影戲”。清代極盛。像山西皮影一樣,也分東西兩路。東路分布于川東、川北山區,影人形制多為直線造型、刻工精細,形體高約30厘米,以牛皮制成。當地人稱作“渭南影子”,因為從陜西渭南傳來之故。西路分布于川西成都地區,影人形制受北京皮影影響,高約60厘米。四川皮影所演劇目除歷史、神話、傳說外,多為諧劇。影人造型夸張、滑稽,臉譜服飾多仿川劇,因而很有地方特色。 木偶戲,成都木偶形成于唐代,此后遍及城鄉。當時的木偶叫精木偶,長約0.3米,短小精干,操作方便。上演的劇目如《引鳳樓》、《金山寺》、《群仙會》等皆為川劇傳統劇目。班社有祥瑞班、瑞樂班、字均班、榮華班等,多在各種神會、廟會及茶館、院壩等地演出。30年代木偶戲逐漸衰落。1949年后木偶戲得到重視,組建了專業的木偶皮影劇院。目前成都木偶有大中小杖頭木偶、布袋木偶和手掌木偶。木偶制作精細,造型美觀,已采用化工原料和紙型塑造。木偶的手簽子在衣服之外,稱為"外支棒"的杖頭木偶,杖頭木偶又依造型結構和表演風格的不同,分做大木偶、中型木偶、小木偶(精木偶)三種,其代表劇目有傳統戲《人間好》、《小放?!?、《沉香救母》、《孫悟空三調芭蕉扇》,現代戲有《老公公種紅苕》、《調皮的小白兔》、《劉文學》、《雷鋒參軍》等。成都木偶曾先后應邀到德國、荷蘭、瑞典、泰國、日本等國訪問演出,受到好評和歡迎。 四川茶館除了休閑之外,還是重要的社交場所。在舊社會,三教九流相聚在此,不同行業、各類社團在此了解行情、洽談生意、看貨交易;黑社會買賣黑槍、鴉片也常在茶館進行;袍哥組織的“碼頭”也常設在茶館里。這些茶館大多還兼營飯館、旅店。每逢寒暑假,茶館又成為爭聘教師“六臘之戰”的戰場??梢哉f,七十二行,行行都把茶館當做結交聚會的好去處,茶館成為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 舊社會的茶館還兼有調解社會糾紛的職能。親朋鄰里之間若出現了糾紛,雙方約定到某茶館“評理”。凡上茶館調解糾紛者,由雙方當事人出面,請當地頭面人物調解,雙方參加辯論的對手經過一番唇槍舌戰之后,由調解人仲裁。所謂“一張桌子四只腳,說得脫來走得脫”。如果雙方各有不是,則各付一半茶錢;如是一方理虧,則要認輸賠禮,包付茶錢。 茶館的另一重要職能是作為社會文化娛樂場所。晚上茶館設有川劇“玩友”坐唱,俗稱“打圍鼓”。另外,有些茶館設有四川揚琴、評書、清音、金錢板等演出活動。坐茶館的人可以邊飲茶,邊欣賞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曲藝節目。 蜀繡
又稱“川繡”,產于四川成都。 蜀錦,是成都歷史悠久的傳統絲織品,與南京云錦、蘇州宋錦、廣西壯錦齊名。全系真絲織品,質地柔軟,色澤艷麗,品種多樣,牢固耐用,富有鮮明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產品分被面、衣料、裝飾錦,以被面為主。其主要錦樣有方方錦、月華錦、雨絲錦、浣花錦、鋪地錦。蜀錦歷史悠久,秦漢末年已有大量生產,蜀丞相諸葛亮把蠶桑生產放在重要位置,蜀錦在當時不僅是對外貿易的商品,而且也是軍費開支的來源。唐代蜀錦技術有很大發展,并遠銷到日本、波斯。北宋建立成都錦院,元明以來品種更多,應用更廣。 四川大熊貓 主要分布中國四川省境內的7處自然保護區和9處風景名勝區組成,地跨成都市所轄都江堰市、崇州市、邛崍市、大邑縣,雅安市所轄蘆山縣、天全縣、寶興縣,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所轄汶川縣、小金縣、理縣,甘孜藏族自治州所轄康定縣等12個縣或縣級市。四川大熊貓棲息地于2006年7月12日成為世界自然遺產。目前四川熊貓數量最多的地方在成都熊貓繁殖基地和雅安碧峰峽熊貓園(臥龍大熊貓保護區正在恢復中)。其它大熊貓館舍有: ●臥龍自然保護區:位于汶川縣境內,成立于1963年,主要保護大熊貓及森林生態系統 。 ●蜂桶寨自然保護區:位于寶興縣境內,成立于1975年,主要保護大熊貓及森林生態系統。 ●四姑娘山自然保護區:位于小金縣境內,成立于1996年,主要保護野生動物及高山生態系統。 ●喇叭河自然保護區:位于天全縣境內,成立于1963年,主要保護大熊貓、牛羚等珍稀動物。 ●黑水河自然保護區:位于蘆山縣和大邑縣境內,成立于1993年,主要保護大熊貓及森林生態系統。 ●金湯—孔玉自然保護區:位于康定縣境內,成立于1995年,主要保護珍稀動物及生態環境。 ●草坡自然保護區:位于汶川縣境內,成立于2000年,主要保護大熊貓及生態環境。 川酒,可考的歷史,至少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那傳說中的古蜀國蠶叢、魚鳧時代。近年在廣漢三星堆古蜀都遺址,發現了大量的酒器,這些酒器的品種之繁多,埋藏之集中,令人嘆為觀止。 西漢時巴蜀城邑除釀酒作坊外,已有了與之配套的批發酒的商鋪和零售的小店。盡人皆知的司馬相如與卓文君在臨邛(今邛州市)開店賣酒,"文君當壚"的佳話,即發生在這一時期。 四川境內迄今發現的范圍最大,延續時間最長,出土文物最為精美,文化內涵最為豐富的古國、古城、古文化遺址,是我國“七五”期間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經考古發掘證實,該遺址從新石器時代晚期延續發展至商末周初,曾為古蜀國都邑所在地,其影響之大、價值之高,堪稱世界文化遺產?!?BR>
三星堆遺址從發現至今已有六十多年,先后出土了數以萬計的陶、石、金、銅、玉等文物,特別是一九八六年在三星堆發掘的兩個大型商代祭祀坑,出土了近千件精美絕綸的珍貴文物,引起了世界轟動。在這批眾多的珍奇瑰寶中,有堪稱世界古銅像之冠的大立人像,有我國最大、最早、造型奇特的青銅立人像;有象征當時蜀國最高首領身份和權力的“純金權杖”;有世界上年代最早、樹株最高。形象神奇的青銅神樹以及體薄如紙的黃金面罩。大小各異的青銅人頭。神秘怪誕的青銅面具。數十根珍貴象牙。數千枚海貝等等。 四川糖畫 四川民間工藝糖花,是用白砂糖熬成糖汁做畫.做畫人手法精奇,技法多樣,瀟灑自如."孔雀開屏""二龍戲珠"、等惟妙惟肖,令人嘆為觀止。 諧劇,曲藝表演藝術家王永梭首創的一種"詼諧戲劇"。一人獨演,不講究服飾場面,道具極其簡單,演員是劇中唯一主角,即劇中的第一種人--看得見的人;通過舞臺道具的依托和語言、表情、動作表演,以不同側面向觀眾顯示劇中的第二種人--看不見而似乎看得見的人。這是諧劇特有的表演手法。創始人王永梭早在1939年抗日時期就創作出了《扒手》、《趕汽車》、《黃巡官》等20多個諧劇節目,1949年后又改編了《在火車上》、《結婚》、《十二點整》、《蘇二哥》、《打百分》等有影響的作品。四川人民出版社在1985年出版了《王永梭諧劇選》。1989年四川省舉辦了諧劇比賽,各省區方言諧劇紛紛登臺獻藝。 四川評書,又稱評話,清初盛行四川,以說為主,輔以動作,以四川方言講述見稱。說書人借助一張桌子,一塊醒木,一把扇子,一條手巾,一人表演,不拘時間,不擇地盤,書文可長可短,書資憑聽書人隨意給付。四川評書分"清棚"與"擂棚"兩大類。"清棚"重在文說,以清談為主,偏在文采,妙語連篇,以文取勝,以情動人。"擂棚"重在武講,以吼喊為主,摹擬形容,說書人用醒木在桌上用力拍講,手比足劃,眉飛色舞,力求形態逼真。當中又分"條書"與"墨書"。"條書"無底本,憑說書人編造故事;"墨書"有底本,說書人根據底本加工潤色,一部書能說上三五月甚至一年不等。"條書"傳統段子如《雙貴圖》、《十美圖》等,"墨書"傳統段子如《三國演義》、《水滸》等,總以野史、俠義、公案、神話、奇觀為主?,F代書目有《紅巖》、《林海雪原》、《平原槍聲》、《鐵道游擊隊》等。 四川竹琴,又名道琴或道情。清初流行在成都的一種曲藝演唱形式。最早始于道教勸善說道,曲調為"玄門調"與"南間調"。光緒年間,曲藝藝人利用其改唱《東周列國》、《三國演義》等歷史故事。使用樂器是長約1米、直徑6.6厘米的竹筒一支,在其一端蒙上豬護心油皮(現用小腸皮),再以兩塊竹片子,長1.7米,加上碰鈴伴奏或自唱自奏。民國初年始稱竹琴。演唱形式有"群唱"與"單唱"。"群唱"是由5人組合坐唱。1953年首屆西南戲曲調演,由著名竹琴藝人楊慶文將坐唱的"群唱"改為站唱的一人獨演。竹琴唱腔"省調"又稱"壩調"、"上河調",流行于成都地區。著名竹琴老藝人賈樹三又將川劇、揚琴與竹琴融為一體,創出"賈派"竹琴。"賈派"竹琴擅說各地不同方言,描摹不同人物,字正腔圓,細膩入微。擊琴能奏出千軍萬馬之聲,似有波瀾壯闊之勢,曲目以《三戰呂布》、《華容道》等為代表。 金錢板,曾名"金劍板"、"三才板"、"金簽板",是流行于成都以及四川各地的一種民間曲藝演唱形式。形成于清初,早期多以跑鄉場、扯地圈為主,后進入茶社書場演唱。由一人表演,唱詞多為節字句或十字句,方言土語演唱,唱詞通俗易懂。其唱腔以部分川劇曲牌與四川民歌為基礎形成。金錢板板質以楠竹或斑竹制成,共3塊,每塊長30厘米、寬3.3厘米、厚約0.5厘米,其中兩塊中嵌有小銅錢或金屬片,故名"金錢板"。它可擊出風云雷雨九種不同節奏、音響。其流派分"花派"、"雜派"、"清派"。"花派"板式打得花,打得熱鬧,且打且耍,眉眼身法靈活自如;"雜派"唱詞長短運用自如,不受節奏拘束,唱一段說一段,說中帶唱;"清派"重視咬詞吐字,字正腔圓,細膩準確,行腔中不能有"啦"、"哈"、"呀"等虛字尾音出現,表演動作不大。演出的曲目有《武松趕會》、《瞎子算命》、《貨郎子》、《繞口令》、《十八扯》、《老實話》、《小菜打仗》等,著名金錢板藝人鄒忠新在1949年后吸取各藝術流派之長,不斷改革創作,演出了《倆相幫》、《圈套》、《激浪丹心》、《洪湖凱歌》、《雙槍老太婆》、《偷雞》等。 四川清音,原名"唱琵琶"、"唱月琴"。成都在30年代成立"清音職業工會",后更名為"清音曲改會",即得現名"清音"。四川清音于清乾隆年間由民歌小調發展而成,屬于歌唱體牌子曲類的曲藝說唱藝術形式,曲調豐富,唱腔優美。流傳至今有8個大調、100余支小調,唱段200多支。大調多以故事傳說為主,小調多采用四川流行的山歌、民歌等曲調演唱。伴奏樂器為琵琶、二胡、竹鼓、檀板等。其中竹鼓是四川清音特具的伴奏樂器。表演時由女演員一人獨唱,右手擊竹鼓,左手擊檀板,自擊自唱。近年來又開唱長篇曲目如《白蓮女杰》,在唱演中嵌入表白,韻文、散文交錯演唱。四川清音分為上河派、下河派。成都的"省調"為上河派,其唱腔輕盈,細膩圓潤,在運腔中有一種風格獨具、跳躍式的連續頓音唱法--"哈哈腔"。著名清音演唱藝術家李月秋的"哈哈腔"造詣較深,她音色甜美,行腔輕柔婉轉,早在40年代即有"成都周璇"譽稱。四川清音代表曲目有《放風箏》、《斷橋》、《秋江》、《繡荷色》、《黃繼光》、《趕花會》等。 成都揚琴,源于成都,早在清乾隆年間即在成都等地流傳,主要以揚琴伴唱而得其名,并有"坐地傳情"之稱。它吸取了川劇、清音、竹琴諸家之長,通過唱腔道白,融敘事、抒情為一體,有層次地表現戲劇情節,多為生、旦、凈、末、丑5人演唱,分別操揚琴、鼓板、小胡琴、碗碗琴、三弦,邊唱邊奏,其唱腔優美,韻味濃郁。唱腔分大調、小調(越調),大調屬"板式變化結構",應用較廣;小調屬"曲牌聯套體結構",抒情較強。傳統曲本多采取敘事與代言相結合的體裁,曲本分大本與單折兩類。其流派分"南會"、"北會"兩派。"南會"因盲人多,對于唱腔非常講究;"北會"并非盲人,對詞本則特別考究。1925年,揚琴科社"慈惠堂"招收盲人學唱,培養出了洪鳳慈、張大章、卓琴癡等風格獨特的"堂派"藝人。三四十年代,揚琴在省內日益盛行。1949后,四川揚琴發展很快,其代表人物及唱腔流派是著名揚琴演唱藝術家李德才及其自成一格的"德派"揚琴。"德派"揚琴以聲、腔、情、韻結合揚琴伴奏的急、徐、強、弱的諧美,來表達其感情、刻畫人物。代表傳統節目有《活捉三郎》、《碧蓮放子》、《祭江》、《祭塔》、《香蓮闖宮》等,現代節目有《白毛女》、《李二嫂改嫁》等。 漆器,成都漆器在西漢時期就有很高的水平,中國出土的大批漆器中刻有成都制造的字樣,而且至今完整如初,令人驚嘆不已。主要原料為漆和丹朱,以"雕花填彩"見長,用煉制后的生漆涂飾在各種不同的底胎上,經反復研磨、雕花、填色彩,再拋光、清光而成。用刀如筆,剛柔兼備,線條流暢,平整光亮。紋樣常用梅、蘭、竹、菊等進行裝飾,用傳統工藝,造出了大量古色古香的仿古漆器;同時發展暗花、隱花、描繪等新工藝,使漆器更加豐富多彩。主要產品有瓶、盒、盤、缸以及漆塑人物、掛屏等。由于成都漆器把實用性同裝飾性有機結合,是富有使用價值的藝術品,深受國內外客人歡迎。 竹絲瓷胎,又稱"竹絲扣瓷",是從優秀的民間工藝中發展形成的,屬于竹類編制中的一種工精藝高的特種編制工藝。它是用很細的竹絲、很軟的竹篾依胎編織而成,有生活用品和工藝品的雙重價值。19世紀末葉,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銀質獎章,被譽為"東方藝術之花"。竹絲瓷胎選料嚴格,編制難度大。傳統色彩以古銅色為主,輔以竹絲本色和黑色竹絲。圖案各異,品種繁多,花色翻新,主要產品有花瓶、咖啡具、茶具、飯碗、首飾盒、煙具、竹壓盤等。 絹扇,絹扇是宮扇的一種,原是貴族婦女的賞玩之物。成都絹扇繼承了古絹扇的造型,以鐵絲作框,楠竹片作柄,彩色線帶蝴蝶結為墜,價廉物美,大方實用。絹扇以扇畫面的格調高雅為主要特色。成都絹扇工筆重彩,與清麗淡雅的蘇杭絹扇不同,采用木版水印、印線填彩和手畫為表現手法。 蜀箋,古代成都的一種木刻彩印、圖文兼具的詩箋。在唐與蜀紙(即麻紙)齊名。成都浣花溪是歷代造紙制箋的中心。主要有松花箋、薛濤箋、十色箋等,其中尤以薛濤箋著名。文人學士寫詩多愛用蜀箋,蜀箋的發明,推動了后代詩書畫的發展。 十色箋,又名謝公箋,俗稱鸞箋或蠻箋。謝景初(1019~1084)字師厚,北宋富陽(今浙江富陽)人,博學能文,尤長于詩。他創造的箋因有深紅、粉紅、杏紅、明黃、深黃、淺青、深綠、淺綠、銅綠、淺云等十色,故稱十色箋。韓浦《寄弟蜀箋》詩云:"十樣蠻箋出益州,寄來新自浣花頭。"即指此箋。 詩婢家,位于成都市春熙路北段。是一家字畫裝裱作坊,與北京的"榮寶齋"、上海的"朵云軒"、杭州的"西泠印社"齊名。建于1920年,在字庫街,后遷羊市街。因主人姓鄭,便借用中國漢代經文學家鄭玄家的奴婢皆懂詩文,并能以詩句互相對答的故事取名。經營名人字畫,文房四寶,水印詩箋,木刻水印等,所制水印箋質樸雅致。 | ||||||||||||||||
Tel:[86 28]-85557540 85511313 Fax:[86 28]68680809(自動) E-mail:sctour@gmail.com Copyright@2001-2022 四川省中國旅行社 All rights reserved. |